济南百科

www.jn123.com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jinan:daming_lake

大明湖风景区

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誉。大明湖集水域风光、古园林景观、古道观、古水工、纪念性建筑为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它位于市中心偏东北处、旧城区北部。扩建后,济南大明湖的总面积为103.4公顷,其中水面面积为57.7公顷,陆地面积为45.7公顷,湖泊约占百分之五十三。

景观简介

大明湖位于“泉城”济南城北部,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大明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宋代称“四望湖”,后渐堙塞。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大明湖为诸泉汇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一湖烟水,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公园内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文人墨迹,错落其间,其中清人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尤为人们所称颂。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柳园,湖东北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 位于湖心岛的历下亭。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诗句。古历下亭在五龙潭一带。宋以后迁至今大明湖南畔,今历下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来为文人会集之地。 大明湖闻名遐迩,游客众多,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两百万人次,在济南诸公园中最多。大明湖历史悠久,景色秀美,名胜古迹周匝其间。尤其它乃繁华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实属难得。

早在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它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它名莲子湖(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进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大明湖水来源于城内趵突泉、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乏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长处,经年水位恒定。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湖岸边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风景的最好写照。 沿湖八百余株垂柳环绕,柔枝垂绿,婀娜点水。湖中现有四十余亩荷池,碧叶田田,白荷红莲,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荷香飘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有鱼儿跳波,偶见鸢鸟掠水。碧波之上,画舫穿行,小舟荡波。各处游客云集,指点观赏,欢声笑语,一派繁华景胜,俨若北国江南。若于湖之北岸远眺,南山苍翠,环列似屏,倒映入湖,画图难足。漫游湖畔,处处花繁树茂,点点亭台楼阁掩映绿荫之间,历下亭、铁公祠、北极庙、汇波楼等二十多处名胜景点,令人应接不暇,可谓步移景换,游趣无穷。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观赏。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风姿赢得古往今来众多人士的咏赞:“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清波,萧鼓助其远,固江北之独胜也。”

大明湖自1958年正式辟建为公园,经过疏浚清淤、修缮扩建,砌筑了湖岸,美化了园容,恢复重建了名胜古迹,增添了茶社饭店、游船和游乐设施,使之旧貌变新颜,姿容胜往昔,成为济南著名风景游览区之一。 大明湖不仅是休息游览的极好场所,湖内还盛产莲藕湖鱼。公园饭店擅长烹制以湖中鲜鱼、嫩藕、香莲为料的“全鱼宴、冰糖莲子、水晶藕、蒲菜水饺等具”历下风味“的名吃。公园内现还辟建有书画展览馆、碑刻展等文化层次较高的观赏点。整个公园已初步形成集游览观赏、购物娱乐、文化欣赏、饮食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明湖风姿甲历下,欢颜笑迎八方宾。

观赏游憩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景区内自然景观秀丽,岸边垂柳披拂,修竹丛丛,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湖中鸢飞鱼跃,莲荷飘香,游艇画舫往来穿梭,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景观。景区内还有“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秋月、历下秋风和著名的佛山倒影景观,特别是鹊华烟雨和汇波晚照景观闻名遐迩。鹊华烟雨指的是站在大明湖南面的鹊华桥上向北眺望,近处碧波粼粼,远处鹊华二山如一对霓裳仙女遥相对应,周围村舍寥寂,炊烟袅袅,田野阡陌纵横,尤其是金秋时节,景色更加迷人,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将这美景画成一幅《鹊华秋色图》,如今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汇波晚照指的是傍晚时分登上大明湖北岸的汇波楼俯瞰明湖,太阳的余辉折射出千万道金光布满湖面,浮光耀锦,渔舟唱晚,美如画图。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游人登楼观赏。清代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盛赞其“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夏揖荷浪,春色扬烟,荡舟其中,如游香园,箫鼓助期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

大明湖风景区 大明湖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供游人观赏品位。景区内有一阁二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游人可荡舟湖中观赏游憩,也可漫步湖畔领略湖光山色,还可登上观览车把明湖美景尽收眼底。

历史价值

大明湖形成年代久远,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趵突泉、孝感泉等诸泉,有“众泉汇流,平吞济泺”之说,为繁华都市中的天然湖泊,国内外罕见。

大明湖最早见诸文字是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泺水(今指趵突泉)北为大明湖”。并提出湖西为大明寺,湖上还有亭名“客亭”(即现在的历下亭),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当时水面辽阔,南到濯缨湖,西至五龙潭,东北至鹊山和华山。 西晋永嘉年间扩建城墙,把湖水分为城内城外两大片。唐代因湖里多生莲荷,又名莲子湖,城外的湖面称鹊山湖。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诗圣杜甫来到济南住在客亭,其忘年之交、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得知此消息,专程从北海赶来设宴款待,当时,许多名士都慕古亭之名相聚于此,席间杜甫赋诗一首《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历下亭之名首次出现,这里的历下亭即北魏时的客亭,因亭在历山之下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诗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不仅道出了大明湖和历下亭的悠久历史,也抒发了对济南自古多名士的咏赞。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也游览过大明湖,并赋诗,名《泛舟鹊山湖》。这里提到的李白、杜甫称得上世界著名人物。与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法国小说家雨果齐名,其知名度比后者早1000余年。

宋代的大明湖称西湖,见于曾巩《西湖纳凉》中:“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他减轻徭役,兴修水利,严惩恶霸,兴办学堂,为齐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特别是在大明湖,为消除水患,他倡修了北水门(至今保存完好),修建了北渚亭、百花堤、湖滨游路、环波亭(也称湖心亭)等景点,使大明湖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游览风貌。同时期的苏轼、苏辙、李清照、晁补之等名流也都来过大明湖,并写有赞美诗章。

元代建汇波楼于北水门之上,是一处观景台,登楼可观济南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大明湖北岸建北极庙,供奉真武大帝,是济南市最大的道教庙宇,散曲家张养浩、诗人元好问、画家赵孟頫等都在湖畔留下墨宝胜迹。 明代,在湖北岸挖出感应井泉,并刻碑记之,明末还于湖东北岸建晏公庙供奉水神晏戌子。明代来此揽胜的名流雅士很多,如诗人李攀龙、王象春等不仅来过,而且还长期住在湖畔,写下多篇咏赞大明湖景物风光的诗章。

清代增建多处亭台楼阁,有铁公祠、藕神祠、南丰祠、明湖居、遐园等,并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移历下亭于湖中岛上,即今日历下亭之位置。清代来大明湖游览的名士更多,有诗人王士祯、刘风诰,书法家铁保、何绍基,小说家刘鹗、蒲松龄等。其中刘鹗的《老残游记》极其精彩地描绘了济南著名艺人王小玉在明湖居说唱梨花大鼓的情景和佛山倒影景观。《老残游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尤其是东南亚华语国家还将其中的篇章选为中小学华文课本中。蒲松龄也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写的《古历亭赋》,妙笔生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大明湖景区内艺术价值也很高,体现在众多的石刻、楹联上,有明朝的感应井泉碑、临唐李当涂小篆谦卦之碑、大明湖石碑,有清朝的重修铁公祠记、遐园石碑、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乾隆“历下亭”御碑等碑刻,还有历下亭内唐代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元代北极庙中“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清代铁公祠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名联,赋予大明湖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

异常奇物

大明湖景区景观异常奇特,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之特点,有我国四大自然生态谜之一的“蛇不见,蛙不鸣”,有“佛山倒影”奇观。“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见于《历城县志》中。泉城济南,群泉喷涌,有名泉达72处,地势南高北低,泉水涌出后随地势向北流去,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汇流而成。大明湖地势低洼且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渗漏,得以保存下来,即使天气长久干旱,湖水也不会干枯,于是就有了久旱不涸的特点。大明湖有北水门调节水位,排水便利,湖水由北水门排出后入护城河,再由护城河汇入小清河,最后流入渤海。所以,即使连降大雨,湖水也能及时排出,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护城河水倒灌入湖的现象,形成了恒雨不涨的特点。有了这“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大明湖称得上繁华都市中的天然宝湖。

“蛇不见,蛙不鸣”说的是在大明湖周围见不到水蛇,也听不到青蛙鸣叫。按照自然界特点,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声,而大明湖没有水蛇,有青蛙却听不到蛙声。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护城河里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里,立刻就不叫了,把原来在大明湖不会叫的青蛙放到护城河,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见,蛙不鸣”的现象也被记载在《历城县志》中,而且已被列为我国四大自然生态之谜之一。

佛山倒影是大明湖一大奇观,它是由太阳斜射在对面千佛山上将整个千佛山倒影在大明湖里而形成的。它的出现同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的日出一样非常罕见。要出现这一景观一般需三个条件:一是春秋时节日出或日落时分,二是天气风和日丽,湖面风平浪静,三是空气质量好,透明度高。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在大明湖北岸特别是铁公祠前,就能观赏到佛山倒影的奇观。最早发现这一景观是在元代,诗人元好问在《泛舟大明湖》中写道“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明代诗人张鹤鸣有“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的诗句。

清代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最为具体生动。“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现在这一奇特景观仍然能够看到,今年春天雨后的一个早晨天空晴朗,不少晨练的市民和公园职工都看到了佛山倒影奇观。 景区内,世界级资源实体很多,有建于北魏的千年古亭历下亭,有建于北宋的排水工程北水门,有建于元代的北极庙和汇波楼等。

资源实体

大明湖景区面积86公顷,水面46公顷,景区内资源实体基本类型很多,有纪念性建筑铁公祠、南丰祠、稼轩祠、藕神祠,有观景台汇波楼,有城墙遗址和水上建筑北水门,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稼轩祠,有多处石刻,有铁公、曾公像等雕塑,有道教庙宇北极阁,有济南第一标准庭园遐园,有感应井泉,有龙泉池等园林景观,有典型地质构造,有46公顷的天然湖泊,有古树名木20株,有汇波楼、湖山一览楼等楼阁,有明湖牌坊,有国内四大古亭之一的历下亭,有九曲桥等多处古桥,资源实体基本类型多达40个。且布局科学合理,疏密度优良,游客漫步其间,步移景异,游趣无穷。 保持原态 大明湖景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对资源实体都采取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措施。如北水门自宋代建成后,直到现在完好无损。北极阁里的龟蛇合体铜像,为元代文物,完好无损。景区内的绝大多数名胜古迹在重点保护的同时,又根据其剥蚀情况进行维修重建,但全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其保持了原来的形态与结构。

远播重洋

大明湖景区知名度很高,不仅国内有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唐代就名扬四海,宋代时已形成游览风貌,当时在世界上也是曲指可数的。清代以来,随着《老残游记》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知名度更高,据统计景区每年客流量中外地游客占了80%以上,其中国外游客占相当比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游客慕名而来,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游客更多。

古往今来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曾巩、苏辙、晁补之,元代的张养浩、元好问、赵孟頫,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乾隆皇帝、刘鹗、蒲松龄,近现代的老舍、郭沫若、王尽美等名流或作诗作画或著文赞颂大明湖美景名胜。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这些名流雅士及其对大明湖的咏赞,如群星闪烁在大明湖历史长河中。

历史沿革

大明湖名闻遐迩,游客众多,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两百万人次,在济南诸公园中最多。大明湖历史悠久,景色秀美,名胜古迹周匝其间。尤其它乃繁华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实属难得。 早在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它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它名莲子湖(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进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并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jinan/daming_lake.txt · 最后更改: 2024/12/29 14:07 由 zhao